上半年,甘肃农业稳中有升,一产增加值增速连续5年排名全国前四。亮眼成绩单,传递出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哪些积极信号?
农业根基稳,发展底气足。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作为农业大省,今年以来,甘肃加快推进农业强省建设,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上半年,农业稳中有升,夏粮再获丰收,蔬菜、瓜果、园林水果产量稳定增长,猪牛羊禽肉产量增速比一季度提高1.5个百分点。上半年的“好收成”给甘肃的农业经济持续向好注入了坚强的信心。
2023甘肃经济已经走过了“上半程”。上半年,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377亿元,同比增长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3个百分点,居全国第4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居全国第4位,较去年同期前进18位,近十年来首次进入全国前五,取得历史性突破。两项指标均超额完成上半年调度目标,为实现全年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粮稳天下安。今年以来,甘肃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扎实推进粮食生产各项任务落实,完成春播粮食3140万亩,全省粮食面积稳定在4000万亩以上。2020年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200万吨大关,2022年达到1265万吨,创历史新高。
“藏粮于地”,首先得确保地的质量。我省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加快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推进盐碱地开发利用,提升耕地地力等级。今年以来,全省各地坚持把保障粮食安全与高效节水灌溉、农机农艺推广应用、规模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撂荒地复耕复垦、粮食产业带建设等相结合,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多个整山系整流域建设高标准农田整治撂荒地的示范样板和集中连片粮食产业带。截止6月底,全省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43.9万亩,完成撂荒地复垦面积88万亩,种植作物84万亩。
风吹麦田千层浪,又到一年收麦时。玉门市9.38万亩小麦成熟,麦田里机器轰鸣,晾晒场欢声笑语,处处呈现出一幅收获喜悦的丰收图。
好收成离不开好政策。今年,为扩大粮食种植面积、鼓励农民种粮,玉门市大力宣传强农惠农政策,在资金和技术上为农民提供保障,积极引导农民筛选种植适合市场需求、适宜耕种的粮食作物,并在夏收期间,主动靠前服务,为粮食收割做好保障工作。
“藏粮于技”,就要实现从传统的“会种地”到现代科技的“智慧种地”转变。甘肃坚持把旱作农业作为保障全省粮食安全的基础性、保障性措施,今年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1525.5万亩、水肥一体化高效节水技术410万亩。永昌县东寨镇双桥村千亩农业基地从种到收全部实现了全智慧化管理,天气、农情、调度尽在“掌”握,让高标准农田实现了高产出、高效益。
兰州新区高标准农田今年首次运用遥感技术,从土壤检测、品种规划、作物营养到定制植保等全部实现了智能化操控。
产业兴,乡村旺,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近年来,甘肃着力打造现代寒旱特色农业高地,大力发展“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和地方特色产业,以养殖业牵引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食品工业带动特色产业价值链提升,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农业产业结构日趋优化,规模效应逐步显现。
聚焦“土特产”,做强产业链。我省全力推进特色产业“调结构、提品质、促融合、强主体、育品牌”。截至目前,全省已成功创建甘味肉羊、平凉红牛、设施蔬菜、道地中药材、马铃薯和苹果6个国家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实现了六大产业全覆盖。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360家,农民合作社达到9.3万家。“甘味”品牌连续两年在中国区域农业品牌影响力指数百强榜排名第一,实现土特产变身“金饭碗”。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从好羊肉到羊肉产业,环县因地制宜,筑品牌、重产品、广开渠道,实现了“环县羊羔肉”从地域特色到闻名全国。同时,环县通过“科技制种、基因育种”高新技术推广和良种基因培育,成为中国肉羊种业“芯片”的生产基地,也为国内养羊业提供了“环县方案”。
农业产业兴旺,农民口袋富足。上半年甘肃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977元,增长12.2%,占可支配收入的34.6%,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50.4%。
“三农”向好,全局主动。甘肃各地在发展现代农业、把粮食种好的同时,把本地特产打造成了品牌,把本乡特色拓展成了产业,农业经济呈现出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稳住了农业基本盘。田野,充满丰收的希冀;农业,迈出铿锵的步伐。乡村,这片希望的田野,将大有可为。
来源:甘肃广电融媒体中心
编辑:李振英
责编:许玲芳
主编:张建兵
监制:杨柱周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