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父亲是部读不完的大书
(资料图片)
父亲于2011年6月26日22时40分永远离开了我们,享年68岁。
尽管时间已过去十余年,可父亲的言行,像黑白电影一样在我脑海里回放,也像一部大书,永远也读不完。
父亲1944年农历4月5日出生于吉林省长岭县商家窝棚大队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7周岁在吉林省长岭县凤响公社小学参加工作,开始从事教育事业。
1978年我们全家从吉林省公主岭市双城堡公社搬到大庆市龙凤区龙凤乡建兴大队。父亲是1980年才调入龙凤区龙凤乡政府工作的,先后在乡政府任司法助理、林业站站长、土地管理员、统计助理、文教助理等职务。
1987年,父亲主动要求回到学校,继续从事一生喜爱的教育事业,任龙凤乡中心校副校长、教导主任等职务,1996年因病提前退休。
父亲姊妹7人,父亲是老大。我们是一个大家庭,直到我三叔结婚,我们还一直生活在一起,其乐融融的一家子达到了14人。
记得当时生产队按照人口分东西,我们去领取时,不用问哪堆儿是我家的,找那份数量最多的就是了。树大分支,在我13岁那年,在祖母的主持下分了家,父亲和二叔、三叔作为大的,高风亮节,净身出户,还要背饥荒,唯一的三间土房留给了老叔。
父亲对祖父、祖母尽心尽孝。17周岁参加工作后,到分家之前,每月挣的42块5角工资都交给我的祖母支配,供应本每月定量供应的5斤白面、2斤大米、半斤豆油等细粮也都是给祖父用来补身子了。祖母多年气管炎,当时没有特效药,父亲在外工作每次回来,都会给祖母买几块钱的冰糖、几个冻梨,用来缓解祖母咳嗽的痛苦。
父亲在家里享有很高的威望,1981年祖母去世后,父亲尽兄长的责任和义务,供我老叔上学,帮助弟弟妹妹们相继成了家。
父亲和母亲是娃娃亲,订婚的时候,父亲5岁,母亲7岁。后来母亲随我的外公来到了龙凤区龙凤镇建兴村居住,到了结婚嫁娶的年龄,是祖父来黑龙江把母亲接回了吉林,那年父亲19岁,母亲21岁。
父亲21岁的时候做了父亲,我的问世给这个大家庭带来了欢乐和希望,取名陈德平,听父亲说我们这辈人按照家谱中间字是“德”字,“平”意味着一生平安的意思。
父亲和母亲一辈子都没红过脸儿。1978年父亲自立门户后,父亲挣的钱都交给我母亲支配,用于家里开支。可以说,父亲一辈子没有掌管过钱,这是种大境界啊!
我一直认为:人生的爱,父爱最为伟大。
父亲也是我小学3-5年级的老师,不但教我知识,还教了我很多的人生哲理。
父亲告诉我涉世的一个哲理,人的一生做任何事都要有个“度”,掌握了“度”,将会如鱼得水,左右逢源,风光无限。反之,众叛亲离,孤家寡人,一事无成。
父亲教导我们,做人要正直、要博爱、要善良,所以我常说:“是父亲给了我刚毅和正直,是母亲教会了我善良和宽忍。”
可以说我没有辜负父亲的教导,已经用自己的双手擎起了事业和友情的天空,创造了自己的拥有。
在父亲的教导下,我和妹妹、二弟、三弟都相继成家立业,都有了很好的发展。
父亲是一位好老师,父亲热爱他从事的职业,对教学有很深的探索和研究,曾在全县的公开课评比中受到好评。
父亲上的课程生动、便于理解和记忆,还经常给我们讲一些《三国演义》《水浒传》《说岳全传》《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等经典故事;讲一些《红岩》《烈火金刚》《林海雪原》等近代历史故事;讲一些《莎士比亚戏剧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回声》等外国经典,还教我们唱歌,同学们都百听不厌。近几年连续几次回老家,同学们还常常回忆起我父亲当年上课的情景。
记得父亲出过一道“鸡兔同笼”题:野鸡兔子四十九,一百条腿地上走,问多少只野鸡?多少只兔子?在中学这道题用二元一次方程很好解,对还是小学生的我们就有点难度了,后来父亲教给我们一个窍门“有余加不足,多减少来除”,同学们自然就算出来了。
父亲干一行,专一行,爱一行,受到领导的好评和同事们的羡慕。
父亲对音乐、美术、体育样样精通。
父亲会识谱、会使用乐器,一般的乐器熟悉一会儿就能弹奏出乐曲来。
父亲会绘画,画啥像啥,意境优美。父亲会棋类,尤为象棋下得十分了得,常常奇招制胜。
父亲熟悉体育规则,小时候乡里举办运动会,都是父亲带队,而且每次都取得好名次。
父亲有很深的文学功底,父亲会双手写字,字体一正一反,基本不差分毫。
父亲会裁剪衣服、做衣服,我小时候家里不太富裕,到了新年,能穿上一件新衣服是莫大的奢望。我们的衣服,基本都是父亲用母亲买来的布,量完每个人的尺寸裁剪完,再用缝纫机给我们做好。
父亲还会修理电器,后来家里添了电器、自行车等,父亲都要大卸八块地拆开,研究完再组装上。
父亲到了晚年,可怕的病魔找上身来。每次打电话问候或回家看望时,我问:“爹,感觉怎么样?”父亲常说的一句话:“还行,挺好的。”
父亲就是这样忍受着多年病痛的折磨,把疼痛埋在心里,把乐观展现在儿女的面前。
天若有灵天亦晓,父爱如书作儿魂。
父亲走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我们只有用不尽的哀思来摇响天堂的风铃。
□陈德平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