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上的殊途同归
常有人说“不要看他说什么,要看他做什么”。这件事有相当的道理,但不可作为教条。我认为既要看他做什么也要尽量揣测他想什么(这和“说什么”不是一回事但有一定关系)。
(资料图片)
政治上经常出现的一种情况就是“殊途同归”,即两类人对于形势的判断可能南辕北辙,动机可能大不相同,但最后他们支持的是同一种政策。如果你总是试图根据具体支持的政策来反推某类人对形势的判断以及动机,你可能就会陷入错误,下一步或者其他事情上的判断就可能出现偏差。
我举几个例子。
1 美国这几年和中国斗争的力度加大,决心明显增强。普通人的解读是:美国主动采取了攻势。但我的解读是:情况比较复杂。有一些美国人当然是认为他们可以斗得过中国从而采取攻势;但美国政经决策层里必定有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美国恐怕竞争不过中国了, 他们斗的目的是防守,是在竞争不过中国的情况下提早做一些准备修一下护城河,以确保美国未来不至于兵败如山倒。进攻者和防守者可能出于完全不同的目的而支持相同的对华政策。如果中国意识不到美国的防守意图,就可能过高估计风险。
2 我以前解释过,中国在二十年代存在着弱位斗争派和强势布局派的路线竞争问题。二者的核心区别在于:弱位斗争派认为中国是老二,强势布局派认为中国是老大。 那认为中国强的这一派是不是支持的措施就会比弱位斗争派更强势呢?还真不一定。正因为强势布局派认为中国是强的一方,所以主张的某些措施反倒可能比弱位斗争派还要鸽派。
比如,在台湾问题上,很多弱位斗争派的人就觉得形势比较严峻, 怕是几年内就要打仗了。对美国在亚太地区投入资源的看法是:这加大了中国的战略压力,中国恐怕要大增军费。
但我这种强势布局派认为形势大好不是小好。只要中国不主动发起武统,可预见将来的台海是一片和平。中国应该把台湾当作美国的长期牵制者,使美国政治军事资源错配并且受到牵制,在其他地方博弈能力大为下降,便于中国在其他地方出击或者让其他地区力量被释放出来。 因此,中国在台海做的事情应该是表面上增大压力,实际上乐见美国在亚太投入越来越多的资源。对美国在亚太地区投入资源的看法是:这降低了中国的全球战略压力。不主张中国猛然大增军费,主张用稳健增长与美国搞军备竞赛。
从表面上看,这种强势布局派在维持台海格局和军费开支等政策上比弱位斗争派似乎还要弱势,和崇美惧美派反倒不谋而合,虽然与后者的动机和形势判断是根本不同的。
3 在俄乌战争中,有人认为:俄罗斯如果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而把战争拖成了长期的消耗战,俄罗斯在政治经济上可能就会慢慢吃不消,普京的战略目标就没有实现。因此即使俄军还在乌克兰战场上占着地,即使战争效率依然大大超过乌军,可以认为俄国在战略上已经输了。但还有人(比如我)则认为:俄军快胜是一种胜利,长期消耗则是另一种意义的对俄利好。而且在一定范围内,俄国在政治经济上的消耗越大,从长远看对俄罗斯的好处可能就越大,因为这可能会越发迫使俄罗斯往东看向东接轨。我就是持这种观点的。 哪怕俄罗斯人主体上对这件事情是不乐意的,哪怕普京的意图不是这样的,也不代表这不符合俄罗斯根本利益。
相应地,我这一派亲俄人士自然会觉得俄乌战场上没有必要投入那么多,完全可以搞添油战术(我去年下半年甚至一度觉得俄国部分动员的时间有点早了)。反正没有速胜了,能用相对低成本基本耗住就可以了,不妨按照至少拖到2024-2025美国大选进行规划。而这和俄国内部一些亲欧派的想法可能不谋而合,虽然我这一派的接轨方向与亲欧派完全相反!
关键词: